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3:52 点击次数:130
一、概述
定义: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,病情较重的阶段,以心肾阳气虚衰,病邪入里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为主要病理变化。
病位:主要在心、肾。
二、病因
外感传变: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,病邪内传少阴;或他经病变,累及少阴。
素体阳虚:先天禀赋不足,或年老体弱,阳气素虚,感邪后易直中少阴。
三、证候
寒化证
阳衰阴盛证:无热恶寒,脉微细,但欲寐,四肢厥冷,下利清谷,呕不能食,或食入即吐。
阳衰阴盛证用四逆汤,四逆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
四逆汤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方剂,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组成与剂量
- 炙甘草:6g,具有益气补中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药性的作用。
- 干姜:6-9g,辛热,能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。
- 附子:5-15g,回阳救逆的要药,能上助心阳、中温脾阳、下补肾阳,为君药。
功效
- 主治:心肾阳衰寒厥证,症见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神衰欲寐,面色苍白,腹痛下利,呕吐不渴,舌苔白滑,脉微细。
- 功效概括: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。
365站群
方解
- 回阳救逆:附子大辛大热,通行十二经脉,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,能迅速温通心肾之阳以祛寒邪,为君药。
- 温中散寒:干姜温中散寒,助附子回阳通脉,与附子相须为用,增强回阳救逆之力,为臣药。
- 调和药性:炙甘草甘温益气,既助附子、干姜以回阳,又能缓附、姜峻烈之性,且调和诸药,为佐使药。
用法
- 传统用法:原方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- 现代用法:多作汤剂,水煎服,附子需先煎,以降低毒性。具体用量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,由医生决定。也有制成丸剂、口服液等剂型,按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。
阴盛格阳证:身反不恶寒,面色赤,下利清谷,四肢厥逆,脉微欲绝。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;通脉四逆汤;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
通脉四逆汤是四逆汤的变方,以下是其方剂剂量、功效、方解、用法的相关介绍:
组成与剂量
- 炙甘草:6g,有补脾和胃、益气复脉的作用。
- 干姜:9g,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,比四逆汤中干姜用量大,增强温通阳气之力。
- 附子:15g,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,能温一身之阳。
功效
- 主治: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。
- 功效概括:具有回阳通脉,破阴回阳的功效,能使阳气得复,阴阳之气接续。
方解
- 回阳救逆:附子为君药,大辛大热,上助心阳以通脉,下补肾阳以益火,迅速温通内外阳气。
- 温中散寒:干姜为臣药,其用量加重,与附子相伍,增强温阳散寒、回阳通脉之力。
- 益气复脉:炙甘草为佐使药,一则益气补中,使阳气有生化之源;二则调和药性,缓姜、附峻烈之性,又能解附子之毒,且有复脉之功。
用法
- 传统用法:原方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- 现代用法:多作汤剂,水煎服,附子先煎以减毒,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剂量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成丸剂、散剂等剂型,具体用法用量遵医嘱。
阴盛戴阳证: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面赤如妆。阴盛戴阳证用白通汤。白通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
白通汤是治疗阴盛戴阳证的经典方剂,以下是其相关信息:
组成与剂量
- 葱白:4茎,辛温,能通阳散结,宣通上下阳气。
- 干姜:3g,辛热,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。
- 附子:10g(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大辛大热,为回阳救逆要药,能温肾助阳,驱散寒邪。
功效
- 主治:少阴病,下利,脉微者,与白通汤。利不止,厥逆无脉,干呕,烦者,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。服汤,脉暴出者死,微续者生。主要用于阴盛戴阳证,症见下利清谷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面赤等。
- 功效概括:具有破阴回阳,宣通上下的功效。
方解
- 回阳救逆:附子为君药,大辛大热,能上助心阳、中温脾阳、下补肾阳,以挽回欲脱之元阳。
- 温中散寒:干姜为臣药,协助附子温中散寒,加强回阳之力。
- 通阳散结:葱白为佐使药,辛温走窜,可宣通上下阳气,使被阴寒格拒于上的阳气能下归于肾,与姜、附相伍,能破阴回阳,引火归原。
用法
- 传统用法:原方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- 现代用法:一般作汤剂,水煎服,附子需先煎。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,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热化证阴虚阳亢证:心烦不得眠,口燥咽干,舌尖红,脉细数。
阴虚阳亢证用黄连阿胶汤,黄连阿胶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
黄连阿胶汤是经典的中医方剂,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组成与剂量
- 黄连:12g,苦寒,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经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,尤善清泻心火。
- 黄芩:6g,苦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,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协助黄连清泻心火。
- 芍药:6g,酸苦微寒,归肝、脾经,养血敛阴,柔肝止痛,与阿胶等配伍可滋养阴血。
- 鸡子黄:2枚,甘平,入心、肾经,能滋阴润燥、养血息风,可滋养心肾之阴。
- 阿胶:9g,甘平,归肺、肝、肾经,补血滋阴,润燥,止血,为滋阴补血的要药。
功效
- 主治: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,不得卧。常用于治疗心肾不交,阴虚火旺所致的心烦失眠、心悸、头晕耳鸣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症状。
- 功效概括:具有滋阴降火,交通心肾的功效。
方解
- 泻火除烦:黄连、黄芩苦寒,上清心火,使心火不亢,不致下汲肾阴,为泻火除烦的关键药物组合。
- 滋阴养血:阿胶、鸡子黄滋阴养血,补养肾阴,使肾水充足,能上济于心,制约心火。
- 调和阴阳:芍药养血敛阴,与黄连、黄芩、阿胶、鸡子黄相伍,调和阴阳,使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。
用法
- 传统用法:原方以水五升,先煮黄连、黄芩、芍药,取二升,去滓,纳胶烊尽,小冷,纳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- 现代用法:多作汤剂,先煎黄连、黄芩、芍药,然后烊化阿胶,待药汁稍凉后,再加入搅散的鸡子黄,搅匀后温服。具体用量和用法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成丸剂、胶囊等剂型,但需遵循相应的制作规范和用药要求。
水热互结证:下利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,小便不利。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 。猪苓汤 方剂剂量功效方解
猪苓汤是一道经典的中医祛湿剂,以下是其方剂剂量、功效、方解的介绍:
组成与剂量
- 猪苓:9g,归肾、膀胱经,利水渗湿,淡渗利湿以通水道。
- 茯苓:9g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利水渗湿,健脾,宁心,助猪苓利水渗湿,兼可健脾以助运湿。
- 泽泻:9g,归肾、膀胱经,利小便,清湿热,渗湿泄热之力较强。
- 阿胶:9g,归肺、肝、肾经,滋阴润燥,止血,防止利水伤阴,且能养血止血。
- 滑石:9g,归膀胱、肺、胃经,利水通淋,清热解暑,可清热利水,使湿热从小便而去。
功效
- 主治:水热互结证。小便不利,发热,口渴欲饮,或心烦不寐,或兼有咳嗽、呕恶、下利,舌红苔白或微黄,脉细数。亦治血淋,小便涩痛,点滴难出,小腹满痛者。
- 功效概括:具有利水渗湿,养阴清热之功效。
方解
- 利水渗湿:猪苓、茯苓、泽泻为君药,淡渗利水,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。
- 清热通淋:滑石为臣药,清热利水通淋,与君药相伍,增强利水清热之力。
- 滋阴润燥:阿胶为佐药,滋阴润燥,既防利水渗湿药渗利伤阴,又能养血止血,对于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者尤为适宜。全方利水而不伤阴,滋阴而不碍湿,使水湿去,邪热清,阴液复。
四、治疗原则
寒化证
回阳救逆:阳衰阴盛证用四逆汤;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;阴盛戴阳证用白通汤。
热化证
育阴清热:阴虚阳亢证用黄连阿胶汤。
滋阴利水: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 。
五、预后与调护
预后
寒化证若阳气来复,手足转温,为病情好转;若阳气暴脱,厥逆加重,预后不良。
热化证若阴液渐复,虚热得清,可向愈;若阴竭阳亢,病情危重。
调护
寒化证宜保暖,可适当进食温热性食物,如羊肉汤;避免劳累,卧床休息。
热化证饮食清淡,多吃滋阴食物,如百合、银耳;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志过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