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发布日期:2025-04-18 16:38 点击次数:155
图片
图片
我们再具体看看桂枝汤的方剂。桂枝汤是由五味药组成的:桂枝 3 两、芍药 3 两、甘草 2 两、生姜 3 两、大枣 12 枚。这儿桂枝有一个去皮的要求,桂枝去皮从我知道的这些数据里边,我感觉有一种解释是比较合情合理的,古代的时候桂枝和桂皮是混在一块的,都通称桂枝,要求把桂皮去掉,这样的解释我觉得比较合理一些。桂枝是很细的小枝,桂树上的小枝条,去了皮以后影响疗效,它的有效成分大部分都在皮上。另外炙甘草,我现在临床当中都是用生甘草,真要用炙甘草的话,你得自己来炮制。现在大概药店里面那些炮制恐怕都不大规范,炙甘草和生甘草一公斤里边就差那么一、二块钱,用蜜炙,我觉得可能性很小。我一般是不用炙甘草,当然如果有机会自己炙的话,我觉得还是用炙甘草较好一些。这五味药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?我一直持这个观点,我们对药的认识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阶段。我觉得宁可少说一些药,也要找一个准确的标准,是得跟临床实践相接轨的。跟临床实践相接轨,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经方里边这些方剂和方证。咱们看看这个方剂里边,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,它两个有共同的特点:一个它们两个都能解表,都是解表药。大家都知道煮姜汤喝,轻微感冒就可治好。同时这两味药又都是健胃的药,这个方剂为什么还可以治胃炎哪?实际上也是这两味药的作用。从解表这个角度来说,这两味药就是这个方剂的一个主药。图片
图片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方后注解需要说的,一个是桂枝汤里边它有一个㕮咀三味,就是桂枝芍药和甘草。其他的,大枣是擘的,生姜是切。我在谈经方药量的时候曾经跟大家提过这个事,“㕮咀”两个字是我真正理解经方药量的一个突破口。在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之前,我对经方药量的实际临床应用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。为什么说我自己的解释呢?因为直到现在大家对经方药量的认识仍不能统一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。考古发现明明给你说了,汉代的量折算完了以后,就是汉朝时候的一两就等于 15.625 克。但是我们拿着这个量套在经方方剂上,发现量太大了,了不得,一直就统一不下来。所以我怀疑经方这两本书,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,跟失传了差不多,没人用了。已经没人用了,都理解不了,用了净出事。后来就跟现在的日本人收藏一样就把它收藏起来,没人会用。几百年的时间人们都不太去关注它,后来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局面。如果说一直延续下来的话,它的剂量上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出入。现在这个解释很多了,标准的解释是一两等于 15.625 克,有的说一两等于 14 克,有的说等于 12 克,还有的说等于其他的,有的说等于 3 克,有的说等于 1 克。多少的都有,就是说各抒己见,无法统一。这在一个医学上来说,是匪夷所思、简直没法让人相信的事。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。我当时在理解“㕮咀”这两个字之前的时候,对那个量有我的解释,既要尊重考古的实际数据,同时也要尊重我们多少年的临床实践。认真的对待“㕮咀”这两个字,再仔细揣摩其他方剂的方后注,有的要求锉、有的要求加工成粉剂,把所有这些问题都串起来以后,最终得到了一个逻辑上讲得通,理论上讲得通,临床实践上也能讲得通的一整套的对经方药量的一套准确的理解。这是我自己认为比较准确的。图片
“㕮咀”是用牙咬,用牙把药嚼一嚼。因为古代的药它比较整,以桂枝为例,我们现的桂枝饮片跟绿豆粒、黄豆粒那么大,根本不用嚼。张仲景或之前那个时代,桂枝是比较长的,甘草、芍药都有可能是一大块的,在熬药之前,如果简单地掰上几掰就拉倒了,那么煮不出多少东西来,他让你“㕮咀”一下,就是把它放到嘴里面嚼一嚼,像这么大一块一块的用嘴嚼一嚼就很正常了,很容易理解。嚼的意思是把它质地松软了以后可以提高疗效。这不就是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嘛。也就是说药物越碎它疗效就越高。再往下包括那些粉剂什么的就好理解了,丸剂、散剂为什么会服那么少?这就顺理成章了。我们今天学这个桂枝汤,还带了一个我们现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很重要的事,桂枝汤这个药很平和。他要求你嚼一嚼,按它的原量桂枝是三两,按 15.625g 每两,四十五六克的样子。这个四十五六克的桂枝如果再嚼了,这个药量按我们今天来看是比较大了。其他的药芍药甘草也要求这样。我们今天用的话,如果给病人开回去做汤剂的话,直接开 45 克,就是说按着它这个原比例,桂枝是 45g、芍药 45g、甘草是 30g、生姜是 45g,这个事没问题的。但是你得按着它方后注里边的要求去服药。其实桂枝汤这个药,一个是比较平和,另一个你也不可能喝多了。他让你还连着喝,如果不汗出的话,你就可以喝了这一碗,过会儿再喝一碗。但是一旦汗出了,你就不要喝了。这就杜绝了因为喝多了会出副作用这是一点。另外一点呢,他也要求你可以一再地喝,你要是老好不了,也可以多喝几次。说明这个药本身是比较平和的。图片
365建站我们今天按 45g,按一两等于 15.625g 开没有问题,实际上是三次的服用量,相当于每次开的 15g 的桂枝。我们今天开的 9 —12g 的常用量, 15g也就稍微多了一点。再加上这个方剂要求,这三次你也可以连着喝,但是一旦出了汗就好了,就不要喝了,这是这个方后注里面我们应该体悟到的。这个方后注里面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,《康平本》里边“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”之后,“服一剂尽”以后的这些文字是另起一行的,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单独的段落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段文字,不是原来的方后注的内容,是后人加的。不管是谁加的,是张仲景也好,王叔和也好,或是说王叔和以后的人也好,都不要紧。其实加的这些东西呢,你仔细一看,可有可无,没有也不要紧。你看这些禁忌,我在临床当中都不要求,大部分情况下我都不要求病人忌口。这些东西好像多少有一点虚。因为在原文里面像哪一个方剂的加减,大部分都是另起一行的,都是一个单独的段落,那根本不是经方里边的东西。这一点很重要,这种情况,在《康平本》里边一眼就能看出来了。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